2012年06月07日:新华日报 林培 黄红芳
走进韩国,感知文化,觉得韩国文化的创新力和影响力,已非“韩流”二字所能涵盖韩国是世界第六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成为该国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2010年,韩国文化产值超过6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0亿元),占GDP的6.5%。
去年,我省文化产值占GDP比重3.7%,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6%的目标值”已经过半。那么,在今后“2.3%目标值的倒逼实施”以及“文化强省”建设中,我们该向韩国借鉴些什么?
文化的力量,
来自原创故事感染力
5月9日,当记者走进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时,院长洪相杓中文致辞的标题是用无限故事的力量来创造韩国。
洪院长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当今世界走过了信息化时代,迎接着创造型经济时代。无形的想象的力量让故事凝聚,进而成为文化,产生附加值。
想象力故事文化产业,这一逻辑推演,让记者悟出:故事,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的源头之一;没有故事,就很难有文化梦想的绽放。难怪韩国提出“故事强国”、创造“百年感动作品”的宏大目标。
以国家名义寻找故事。2009年10月,该国设立“大韩民国神话创造项目”;2010年7月建立“创造故事支援中心”,举办“大韩民国故事策划展”;今年5月又与中国文化部举办“中韩原创内容故事比赛”,为动漫、游戏和影视文化产品的衍生开发提供素材。
韩国故事,博古创新,根植于儒家的“文化原型”,并用新兴科技手段加以表现。为此,国家投资600多亿韩元推行“文化原型数字内容化事业”,并先后从历史、民俗、神话、建筑等180多个“文化原型”中开发出26.3万个“故事项目”。
以国家名义资助讲故事的人。一旦发现有竞争力的故事萌芽,文化产业振兴院就为创作者提供办公室、基金及配备团队,加快故事的产品转化。2009年11月,该院又建立“1人创造企业支援中心”,专为5人以下的文化创意团队提供思想和基金支持。该院二楼,是拥有影像观摩、游戏制作的综合图书馆,只见有人在电脑前制作动漫,有人在翻阅图书。主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心里装着故事的人,只要需要,我们就会提供相关免费帮助。
韩国把原创故事作为文化产业的起点和一切文化产品开发的基础;以故事感染力,作为衡量文化产品质量的惟一标准。这种“故事为王”的理念启示我们:振兴我省文化产业,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讲故事能力、发掘会讲故事的人,让“江苏故事”去传递和创造“江苏价值”。
“文化创意社会”比碧海蓝天更迷人
在文化产业振兴院官员40分钟的介绍中,频次最高的3个词是:市场、企业和投资。
“韩国文化产业,是世界市场上的故事创意经济。”洪院长说,早在1998年,韩国就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将“创新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支柱”,并从法律上明确文化对经济的引领地位。如《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就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涉及20多个行业门类,比我国文化产业的范畴更加宽泛。
济州岛观光公社市场事业处长文盛焕告诉记者,过去说“韩流”,主要指音乐、歌曲、连续剧为主的流行文化,现在已拓展到旅游、饮食、时装、美容、化妆品等“大文化”,甚至到《纽约时报》打整版拌饭广告,推销韩餐。他说,过去游客到济州岛,主要看风景,现在是享受“济州文化创意社会”。
曾是放马场、囚犯关押地的济州岛,如今已是文化“一源多用”的开发典范。碧海蓝天下,野花漫坡,虽不见摩天高楼、度假村,全岛却有101个文化、民俗、人文、运动、生态观光点,仅影视体验景点就有十多个大长今孤身站过的独立岩、裴勇俊和崔智友拍摄《冬日恋歌》的白色木屋、为宋慧乔和李秉宪拍摄《洛城生死恋》所建的教堂纪念馆……韩剧中每个浪漫感人故事,在岛上都可触可摸,变成你流连忘返“大把花钱”的理由。
“来济州岛必看乱打剧”,是文化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的鲜活样本。5月14日,记者和300多位各国游客欣赏了这出类似“哑剧”的乱打音乐剧。该剧以4名演员在舞台上真材实料做菜的幽默故事串场,伴以敲击(乱打)厨房锅、碗、瓢、盆发出的不同节奏,以及融进舞蹈、魔术等多种表现手法,与观众互动搞笑,传递跨越文化的简单快乐。2小时演出,“忘乎所以”的笑声和掌声挡都挡不住。难怪该剧已在世界41个国家累计演出2万多场,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剧目之一。就这么一个济州岛,去年吸引了900万世界游客前来,并创造了45亿美金的“综合经济效益”。其中,中国游客约占60万人次,平均逗留2晚3天,人均消费金额仅次于日本游客。
记者不由想到国内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似乎文化只能充任经济的配角和道具。而反观韩国,文化始终是经济的引领者,市场是文化产业的终结目标。这提醒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校正理念势在必行。
官民联手,文化产业发展“不差钱”
韩国对文化可谓“富投入”,仅每年拨给文化产业振兴院的“母资金”,就达500亿韩元(约3亿人民币),此外,各种基金、融资模式也纷繁众多记者将其归纳为“三多”。
一是国家预算多。近15年来,韩国文化预算逐年递增,2000年首次突破国家总预算1%;2001年上升至9.1%,进入“1兆韩元时代”;去年达3兆3.709亿韩元,较2010年又增长6.2%。
二是文化基金多。政府和民间设立的文化、文艺、电影、出版、广播等基金,有二三十项之多,基金额每年平均增幅30%。
三是官民组合投资多。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广泛动员和整合社会民间资金,构建文化金融平台。如文化产业振兴院,近年就组建17个“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融资2073亿韩元,其中民间融资占到83%。
记者了解到,政府在按照文化产业规律“砸钱”后,并不直接拍板花钱。正如韩国文化院院长金翼兼所言,“我们所有文化产业都是民间主导,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是民间开发运营,然后走向市场。而政府,除了给予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外,就是要把民间的创造力量推到前台。”比如政府大力倡导“品牌延伸的复合投入”,企业便配合默契。像“杜莉”、“利尼基”等知名漫画,通过追加投入,已开发成电影、动画、游戏、卡通等系列衍生产品,打进了国际市场。
对照江苏,虽说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学习借鉴空间仍然很大,如政府对文化投入能否进一步预算化和基金化?能否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输血”,并做到投入与具体管理分离?能否搭建多元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放手让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这一切,都有待我们在“文化率先”的实践中继续先试先闯。
本报记者 林培 黄红芳 蔡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