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9 解放日报
.png)
德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厦大厅内的大师照片墙
本报记者 马海邻 陆绮雯
这是丹麦国宝级设计大师延森的创作,那是青蛙设计公司创始人艾斯林格的作品,这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金牌摄影师麦克・山下的作品,那是《阿凡达》电影中哈利路亚山的创作模型……
踏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内的德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厦,就像走入了一座文化创意的博物馆,创意设计、文化作品,大楼里几乎每一个物件都是有“生命”的,其间凝结的是创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而这一件件艺术作品汇集于德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厦的背后,是一个更为前瞻的“德稻大师传承”计划让全球艺术大师汇集申城,促进上海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延森在中国续写丹麦“童话”
在德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厦里,来自丹麦的蒂莫西・雅各布・延森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步入延森工作室,一股北欧风情扑面而来,工作室里的所有布置和在丹麦的总部几乎一样同样的地毯、天花板上镶嵌着红色方砖、宽敞的落地玻璃、桌子上整齐摆放着蜡烛,甚至屋子中间的一面墙壁下,还留着壁炉的位置。
在工作室展厅的醒目位置,展示着延森工作室最著名的设计一个看似普通的塑料碗。别小看这个碗,它可是丹麦皇室御用的搅拌碗,可以用来制作沙拉等西餐菜式,据介绍,这个碗在丹麦是像可口可乐一样的经典设计,至今已售出5000多万个,相当于丹麦总人口的十倍。
在国内,或许延森这个名字的知名度还不够高,但在丹麦,他可是家喻户晓。蒂莫西・雅各布・延森生于丹麦一个设计世家,其父研习工业设计、开创设计工作室,并将设计工作室发展成为丹麦最负盛名的设计机构之一。在设计界,延森家族被视为20世纪“极简造型”设计风格的鼻祖,“硬边艺术”的开创者,他们父子的作品被慕尼黑国际设计博物馆、哥本哈根装饰艺术博物馆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历经50载,延森已经三次荣获丹麦工业设计大奖,并领导着由其父亲于1958年创立的,以其名字命名的雅各布・延森设计工作室。如今,延森对工作室的定位更加清晰拓展品牌,这也是为何延森把工作室开到了中国。
据记者了解,作为德稻文化创意产业群大厦内首家入驻的工作室,延森在上海的工作室也是其在丹麦总部外唯一的办公室,在延森看来,“中国设计缺乏独特风格,无法拥有自己的形式语言,从而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真空",这给我们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延森说:“事实上,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工业设计有巨大的需求。这种需求推动中国产生与欧洲相同的设计标准。”
延森工作室的中国“童话”渐次展开,据工作室创意总监白马瑞介绍,目前工作室团队里有十位中国设计师,他觉得,中国设计师非常优秀,缺的或许只是自信,他期待他的中国伙伴设计出更棒的作品。
培养中国的“艾斯林格”
国际顶级战略设计大师;工业设计领域的教父级人物;国际著名设计公司“青蛙设计”创始人;1930年以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乔布斯一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苹果“白雪设计语言”的缔造者;迪士尼、路易威登、汉莎航空、奥林巴斯、SAP、三星、索尼和维嘉等公司发展全球化战略设计的打造者……
这些头衔都属于一个人艾斯林格,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概括他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巨大成就,那就是1990年,艾斯林格教授荣获罗维基金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该奖项每年仅在全球工业设计领域选取一位获奖人,表彰其在业界的成就和其作品在社会/文化层面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
艾斯林格,这位已站在行业巅峰的设计巨匠,怀着对设计的执着,怀着对中国设计的期望,来到中国,在上海成立了青蛙设计公司,承接本土业务。除了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化创新设计外,艾斯林格更注重对其设计理念的传承。中国拥有最广阔的设计发展空间,拥有最丰富的设计人才,正处于由“制造”向“创造”的过渡阶段,艾斯林格希望在中国推行其创新教育,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培养创新型“艾氏人才”。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设计类毕业生、从业者,然而,中国设计却一直无法摆脱“山寨”、“低质”的标签。更为无奈的是,很多设计类学生离开校园后才发现,在学校所学的“阳春白雪”和现实的设计行业之间有着很难跨越的“鸿沟”。如何走出中国式设计教育的“麦田怪圈”是令设计界和教育界深思的课题。
带着破解难题的勇气和智慧,艾斯林格教授在德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厦里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1个月前工作室已投入运营。步入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设计师的上海工作室,一下子就能看到工作室与众不同的设计感每个办公桌上方悬挂而下的不是吊灯,而是电源插座,就是这么有腔调!而甚至让工作室里的外籍设计师激动不已的是,艾斯林格教授将最新款的3D打印机及一系列昂贵的设备运到了上海,有了这些设计工具,谁说这里不会诞生最棒的设计,诞生中国的“艾斯林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还明确,将集中力量于创业指导领域,帮助更多中国年轻企业家和初创企业,或许,除了中国的“艾斯林格”,还能出现中国的“青蛙设计”。
大师集群:带动创新 助力发展
在德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厦里,除了已经投入运转的延森工作室、艾斯林格工作室等多位大师工作室外,还有50余间工作室正在静候他们的主人,《老友记》导演、影视创作与导演实战大师柯罗杰,综合空间规划大师彦坂裕,生态建筑设计大师渡堂海,景观与主题环境设计大师郝天娜……这些文创大师都将在这里有一席之地。
这些大师汇聚申城其实源于一项名为 “德稻大师传承”的计划,德稻集团在全球寻找文化创意产业几乎所有领域的国际级大师,为这些大师在中国开设工作室,开展实际项目运营。目前,已有一百多名世界行业领军人物加入这项计划,他们来自世界24个国家,涵盖17个行业、57个领域,获得行业最高端奖项40余种、2000余个……他们组成了德稻大师集群,进行着协同跨界合作。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朱焘会长盛赞“德稻大师传承”是探索中国设计教育和传媒行业教育的新模式,是为培养创意型、创新型艺术传媒人才所做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德稻集团总裁夏军表示,带动企业创新,助力经济发展,尤其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是“德稻大师传承”计划创新的诉求。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高桂花则说,除了培养一大批文创人才,“德稻大师传承”计划还将极大地促进上海文创产业的发展,筑巢引凤,引来更多大师后,我国文创产业将朝着产业化发展、产业链拓展的方向前行。
事实上,德稻大师工程已在产业界产生影响。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等相继与德稻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德稻将充分利用大师集群优势,组织对口的行业大师与中国市场和企业对接,逐步摸索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和助力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据记者了解,已与德稻集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集团还包括: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上海歌剧院、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上海荣臣博士蛙集团、旭辉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卫斯佳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南通铁人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等。文创大师们将会给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创产业带来怎样的创新变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