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www.hrgjwh.com www.hnyzk.com
您当前所在位置:华人国际 >> 详细信息

详细信息Information

  •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聚焦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路
  • 上传时间:2013-04-22 9:13:49 浏览次数:5103
  • 南京日报 2013-04-22

     

        龙虎网讯 从武汉到上海再到南京,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教授心情并不轻松。
     

        “我在几乎每一个文化产业园区都碰到了同质化的瓶颈。”上周六,这位研究中国文化产业的知名学者,在2013南京文化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演讲时说。
     

        在这之前一个月,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文化蓝皮书,首次认为在经历了10年“热运行”后,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到了“拐点”。文化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向“短缺”与“过剩”并存。
     

        拐点来临,南京文化产业如何迎接挑战?12位国内文化产业领域顶尖学者,在上周六齐聚2013南京文化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为南京文化产业发展把脉。
     

        “立足南京特色文化和资源禀赋,将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南京文创产业的独有品牌。”受聘为南京文化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的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等专家,为南京迎接拐点开出药方。
     

        拐点

     

        只要投钱

     

        就有赚的日子过去了

     

        在不同园区看到“同一张面孔”,这让傅才武有些郁闷: “每个地方都有前三年税金减免的政策。这些企业就在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园区中流动,目的就是赶政策。”
     

        因为存在到处赶政策的企业,各地园区同质化倾向明显,企业和资源就这么多,每一个的体量当然都上不去。
     

        同质化的瓶颈,在宏观面上以生产过剩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每年拍摄的电影不下500部,但在电影院放的不到10%;电视剧2万多集,进入电视台的2000集;动漫20多万分钟,能放的二三万分钟。”傅才武说,“早两年文化产业投钱就有赚的时代一去不返,现在选择正确你有钱赚,选择错误你就亏。”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拐点的存在。“最近横店影视城负责人又来我们所里进行了长谈。他们讨论的重点就是一句话:上一轮产业框架和政策体系所释放的红利基本已经用完了,在下一个十年他们应该制订一种什么样的产业框架和激励机制,来释放新的改革红利?
     

        花建领导的研究团队是横店的智库。横店从卖剧组盒饭开始,一步步做到集旅游、影视拍摄、投资制作、院线为一体的上市公司,每一步他们都在做决策咨询。
     

        “现在每个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都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强化对关键环节、关键目标、关键路径的选择。”花建说,“选择正确了才能一招致命,见血封喉。”
     

        把脉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有了,还须提质

     

        中国文化产业拐点来临之时,南京文化产业依然一如既往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2012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35亿元,比2011年增长25%,占GDP比重达到4.7%,连续两年在江苏省文化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一。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不成问题,关键是质量。”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在论坛上披露了一组去年的校准数字。“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北京去年文化产业占比是5.7%、上海是4.7%、杭州市5.7%……基本上现在我国主要大中城市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例都在4和5之间,南京2012年4.6%,2015年要达到6%,我认为这个增长速度和全国的一线城市一样,是非常正常的态势。”范周说,“因此在速度上不要做太多的考虑,而是要在提质上做考虑。”
     

        关于理念

     

        中国电影产值不抵一个工厂?

     

        必须认识到文化是产业和城市转型的一把钥匙

     

        怎么提质?理念决定路径。“南京既有文化资源又有文化人才,金矿和挖掘金矿的工具都有了,要怎么淘出金来,理念最重要。”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向民说。
     

        “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加起来就200亿,不如一个工厂一年的产值。文化产业很多时候影响力特别大,但对GDP贡献非常小,你怎么看?”这个“元芳体”式的问题,令人深思。正如南京被中国人认知,是因为她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但文化产业占比不过4.6%。
     

        “地方政府必须认识到文化是产业和城市转型的一把钥匙。”李向民说,一方面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改造的作用极大。就像LV,如果把它的文化和科技价值去掉就是一个小皮革厂,香奈儿把它的文化和科技因素去掉就是一个小化工企业。另一方面城市最终是以文化立足,世界上每一个著名的城市,大多难说它的GDP是多少,你知道的都是它的文化的独特性。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仅看到文化自身的一点增加值或者GDP。把这个观念转化过来再看文化产业,我们心会更宽,眼光会更远,政策举措也会更大气。”
     

        关于资源

     

        台北故宫何来一年7个亿营收?

     

        不能用文化事业的思维发展文化产业

     

        南京文化产业做出特色,需要关注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认为,南京是一个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城市。今天南京的文化产业应该是南京人文生态系统的延伸。“如果离开南京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生态,那就不是南京,或者说不是南京要发展的文化产业。”
     

        但刚刚从西安来南京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则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类似于西安、南京这样文化资源丰富的古都,文化产业却不如上海、深圳?
     

        “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不能把所有的文化资源都用事业的方式管理。不能用文化事业的思维发展文化产业。”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说,台北故宫是事业性的,但其一年的衍生品营收有7个亿。对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文化事业和产业一定要建立良性的互动,“既要相对独立,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
     

        熊澄宇特别提到了他实地考察的两个南京文化资源——甘熙故居和夫子庙。他认为,无论是甘熙本人还是建筑群本身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资源,但对其本身的文化研究和解读不够,仅仅作为一个民俗博物馆,有些遗憾。而对于夫子庙来说,“天下文枢和科举文化是非常值得下力气去发掘的,不可替代的那种文化资源。”
     

        关于创意

     

        上海老名牌如何“倚老卖新”?

     

        有文化没创意,就会饿着肚子吃不到饭

     

        文化产业如何“活”得更好?
     

        “科技求真,文化创意求善求美。科技、文化、创意融合就能创造出真善美的东西。”被誉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之父”的厉无畏坦言,自己刚开始在上海研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候,是着眼于对上海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他介绍,上海是一个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城市,因此工业是上海独有的文化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有很多名扬天下的老名牌。
     

        “中国人怀旧,但老名牌不能倚老卖老,而是要倚老卖新,所以我们就开始搞创意设计和新技术。比如上海手表,老牌子加上新设计新技术,现在最高价格卖到了30万。”
     

        除了上海手表,蝴蝶缝纫机依靠引入3D技术,永久牌自行车依靠新的材料和设计都重新树立了品牌,实现了“倚老卖新”。
     

        在台湾著名文创产品法蓝瓷的创始人陈立恒看来,能把中国最寻常的瓷器变成高附加值的礼品,靠的是“活在当下”的理念。“文化资源不能仅仅成为供欣赏和研究的古老图腾。如果没有好的创意把传统文化打造出现代魅力,那就只能捧着金饭碗要饭。”
     

        香港创意产业及科技创新委员会香港区主席方文兴也把文化产业和饭碗联系在一起:“有文化没创意,就会饿着肚子吃不到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符合市场导向的创意最重要。”
     

        方文兴说,和南京比起来,香港要空间没空间,要文化没文化,但文化产业发展起来了,就是靠创意。但这种创意不是政府扶持的创意,而是市场导向的创意。政府不能像管小孩子一样,什么都给你,什么都帮你,好的创意是市场说了算不是政府说了算。
     

        关于科技

     

        不少文化科技园只是科技园?

     

        “内容为王”和“科技引领”高度融合需要探索

     

        文化和科技是南京的两大优势资源,融合需要率先突破。
     

        “科学求同,文化存异,怎么把这两者融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熊澄宇说,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很多文化科技园区,但他调研后发现,不少园区主要是科技园,文化在融入产品和服务方面,依然需要探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张树武也认为,文化产业是服务型经济。单纯以文化资源企业为主的“内容为王”发展模式和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科技引领”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导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实现“内容为王”和“科技引领”的高度融合,才是未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流趋势。
     

        正在征求意见的《南京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划》,将数字影音娱乐、现代创意设计、新兴网络传媒、智慧旅游休闲等作为突破的重点。同时,征求意见稿披露,南京将设立文化与科技融合技术支撑专项基金,对上述产业中的核心支撑技术研发和引进给予重点支持。此举意在通过文化科技融合,一举突破南京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龙头企业偏少的瓶颈。
     

        张树武认为这些领域是可以突破的,“现在,传输和传播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必须把现代通讯网络和数字技术融入文化产业,南京是有这个技术优势的。”
     

        关于机制

     

        凤凰古城卖门票为何引发争议?

     

        迎接文化产业转型要有新的制度设计

     

        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多年来持续关注南京文化产业。他也认为,当前南京文化产业正处于全面发展型向质量结构提升型的转型阶段。
     

        处在这样的阶段,南京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特别注重制度设计。顾江援引最近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的凤凰古城门票事件,他认为当地政府之所以采用了这种圈地为王的过时做法,问题就出在制度设计上。“是不是还要政府去做园区的所有事情呢?是不是我们政府要把所有的园区越做越多、越好呢?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搞动漫、动画呢?”他认为,转变政府包办的做法,必须在制度设计上从政府主导向目标管理转变。政府只要设定好文化产业占比的目标、搭建好文化产业的平台、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其余应当充分放手让市场来支配资源。
     

        顾江还认为,现在南京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上并不少,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把同类的产业向一个园区集聚,打造多个文化产业的航母和旗舰。而这种调整也需要新的制度设计。
     

        “文化产业特别缺少既懂文化又懂产业还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要把扶持文化产业的资金主要用于培养人才。”陈少峰给出的建议是建立大力培训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人才、大学生创业培训和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人才扶持机制,有了人才,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才有保障。
     

        “我注意到南京正在制定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划。”熊澄宇说,“现在马云在杭州、马化腾在深圳以及上海的张江、武汉的东湖都在做同样的努力。南京是不是也可以打造一个真正体现文化科技融合的示范工程?这个工程项目一定要依托南京文化资源,找到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样南京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就有了样本。”
     

    Copyright © 海南华人国际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府路169号(五公祠小红楼) 邮编571199电话:0898-68557653 传真:0898-68557653 技术支持:中企在线 琼ICP备10201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