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
短短8年时间,千年盛世繁华之城西安再度“复活”。“文化品牌+旅游景点+城市运营”的“曲江模式”也成为西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代名词。西安市党政主要领导最终确定城市定位:“人文西安”。而“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也被明确定为西安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2009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1.02亿元,占GDP比重5.54%,文化产业增速连续三年达到20%以上。
“讲故事”讲出新曲江
2002年,成立已经6年的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迎来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此之前,曲江新区虽然坐拥大雁塔、大慈恩寺遗址、曲江遗址、秦二世胡亥墓等大量历史遗存,但是这里仍然被城中村和棚户区包围,受种种条件限制,开发仅是纸上谈兵。
早在1996年,国务院批准西安市进行第三次文化修编,396平方公里的城区,包括曲江在内的108平方公里都属于历史文物遗址区,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这些区域不能随便动土,所有建筑物限高。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矛盾突出,遗产最多的地区反而最穷。
如何破题成为摆在曲江新一届领导班子眼前最大的难题。
2003年,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主题文化大讨论触动了西安市委、市政府。西安,这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此时正陷入迷茫: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何方?此时,城市主题文化为西安带来曙光。同年,西安市党政主要领导问计北京,并最终确定城市定位:人文西安。“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也被明确定为西安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现在外界普遍认为曲江人最会“讲故事”,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寇艳玲对此并不否认:“所以我们重新定位,舍弃旅游度假,改打文化牌,给旅游项目赋予文化内涵。”但2002年之初,土地并不值钱,20万一亩乏人问津,曲江新区账户上也没有多少钱。而这一年,曲江新区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大雁塔,该塔因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梵文经典、佛像、舍利而建。
第一笔资金来自国家开发银行,25亿元。曲江新区投资5亿元启动新区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大项目大雁塔北广场。北广场开放当天涌进10万人,而2万多平方米的仿唐商业铺面也早已售罄。
曲江新区之后每年按照“人文西安”的城市主题定位,以“讲故事”的模式推出一个个文化大项目,陆续投资230个亿修复打造了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寒窑遗址公园等旅游文化品牌,唐文化浓郁的大曲江文化景区初具规模。
“我们每一处景点,包括景观小品的设置,包含诗词歌赋、历史故事,并且开发了帝王文化区、仕女馆女性文化区等12个文化主题区,这既是文化的复兴,也是文化的创新。”大唐芙蓉园总经理助理王根华介绍。
鲜明的定位和深入地挖掘为曲江新区带来丰厚的回报。到2009年,土地最低出让价格300万元一亩,最高600万元一亩。6年间,增值了10多倍。2007年8月11日西安曲江新区和深圳东部华侨城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10年,曲江景区共接待市民游客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76亿元。
不给曲江下GDP指标
当各地城市发展仍以GDP论英雄的时候,曲江新区率先提出GCP的概念(GCP:Gross Culture Product)。即文化生产总值,包含三方面评价体系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贡献、公益文化活动的价值贡献、文化产业的价值贡献。
以大雁塔北广场为例,这块占地100亩的土地,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
一种是GDP形式,按每亩400万的地价出售给地产商,可以一次获得4个亿的收入,地产商建房出售,但这块土地只服务于少数人;另一种是GCP形式,投资5个亿建设大雁塔北广场,免费开放。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但每天至少有上万人在此休闲,假如每人收50元门票,每天1万名游客,门票收入50万,一年1.8亿元。那么从2003年到现在,其贡献的经济价值至少达12亿。更为重要的是,这块土地属于西安市民、中外游客。
这个GCP与GDP对比的案例未必准确、系统,但至少佐证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特殊贡献。8年来,曲江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实需要,明确了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并走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共建共荣的发展道路。
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曾坦言:“市委市政府很英明,不给曲江下GDP指标,不拿传统的东西要求曲江,曲江因此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不断上涨的地价曾让曲江模式被广泛诟病为“文化搭台,房地产唱戏”。然而经过初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后,曲江新区成为一块吸引产业聚集的投资高地,而曲江新区管委会也把发展的目光转向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文化搭台,文化唱戏成为主旋律,GCP当中的文化产业价值贡献正逐步体现。
自2007年以来,曲江新区每年设立2亿元用于扶持文化企业、文化项目、会展、影视、文化场馆建设等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形式包括资助、补贴、奖励、税收返还等。
2010年12月1日经曲江新区主任办公会终审,曲江新区确定了5大类63个项目为2010年度第二批“曲江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扶持项目,扶持金额达1亿元。自申报通知下发后,曲江新区共计收到150家文化企业申报项目203个,申报金额总计达7亿元。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企业,获批国家、省、市文化产业主管部门的重点文化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的重点文化项目,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得到优先扶持。
事实上,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发放,只是近年来曲江新区全面构建文化产业立体发展服务平台的一个缩影。针对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曲江新区推出了“资金扶持+贷款担保+风险投资+财税补贴+房屋补贴”等五大举措,如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每年进行10亿元的风险投资,曲江文化产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每年提供25亿元的贷款担保,从而打造全国最佳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平台。
“用城市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反哺文化产业,通过资金扶持,曲江新区将进一步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文化推手,成为西安乃至陕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说。
“曲江模式”跨区域发展
目前,曲江新区在核心区内规划了出版传媒产业区、国际会展产业园、国际文化创意区、动漫游戏产业区、文化娱乐产业区、国际文化体育休闲区、影视产业区、艺术家村落等九大文化产业园区。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西安广播传媒投资集团、华商传媒集团、西安报业传媒、西安嘉汇汉唐书业、陕西沙龙传媒、未来出版社销售公司等一大批一流传媒企业相继入区。
省外文化企业乃至境外企业也逐步与曲江展开多领域合作。
在去年10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包括美国Vision Maker world wide公司、广东中山金龙实业、BBC环球公司等企业,均与曲江新区或区内企业达成合作。而韩国乐天集团、LG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来到曲江实地考察并与曲江新区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在曲江新区打造的大唐不夜城里,除了入驻国际知名的商业娱乐、零售业集团外,还集中规划建设了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陕西大剧院、曲江电影城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场馆。这些场馆采取投资主体、运营主体、管理主体分离,“国有民营”的方式,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管理与运营。
以西安音乐厅为例,开放运营一年来,共演出157场,平均每场的上座率高达75%,尤其是国际一流的音乐家和乐团,如谭盾、李传韵、李云迪、宁峰、阿什肯纳齐以及英国爱乐乐团、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等纷纷到此演出,仅一年,西安音乐厅实现盈利。
2010年末,西安曲江新区及辐射区建成开放的博物馆及文化场馆总数已达23家。博物馆群共接待中外游客和市民近58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1600万元。
同年末,曲江新区共有文化企业单位904家,其中中小文化企业达383家,涵盖了文化产业九大门类。
文化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曲江新区内住宿、餐饮、交通、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住宿餐饮全年营业收入5.5亿元,较上年增加41%,商贸、地产等销售额达160亿元,较上年增长120%。
2010年西安曲江新区实现文化产业综合增加值75.9亿元。
由于曲江具备了一系列遗址开发的成功经验,陕西省政府赋予曲江新区跨行政区域发展文化产业的使命。2004年,曲江新区组建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并于2009年控股运营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借此赢得了整合全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广阔平台。西安其他城区的城墙遗址、西安市周至县的楼观台景区、宝鸡市的法门寺景区……均以此种方式由曲江新区开发。
未来五年,西安将全面系统地保护好大陵墓等多个古文化遗存,力争使西安成为“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继续遗址保护和产业发展“双赢”局面。
稿源:昆明日报